严以治官,宽以养民

2022-09-08 作者:李启成 来源:三月雨

  我国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法律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法是先贤为治理国家服务的举措之一,治理国家有其“道”,故传统法必有一以贯之的“宗旨”。那么,“宗旨”到底为何?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先生苦心孤诣,撰写大量论著,力图阐述古圣先贤一脉相承的文化火种。先生晚年,思想达于炉火纯青之境,写出了《读通鉴论》和《宋论》这两部史学评论经典。他的史论,并不单纯就史论史,更是要借史论道、明道。在《读通鉴论》中,他概括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一语,将中国法制宗旨一语道破。在这里,吏指的就是官。所以,这宗旨实际上便是“严以治官,宽以养民”。

传统法为何“严以治官”

  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主要是由先秦儒、法两家所型塑,二者区别何在?按照中国政治思想史大家萧公权先生的归纳——儒家重民,法家尊君。在春秋战国时代,重民的儒家被当政的诸侯国君视为迂腐而不切于实用。到战国中晚期,法家逐渐得势。法家人物基本上以国君谋士、策士身份来著书立说,目的是给时君世主设计出一套足以“立功”的办法,即以法、术、势三者相结合,驱使臣民尽力于耕战,从而国富兵强,无敌于天下。其中,韩非子献策建言:“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这就是传统法“严以治官”的思想来源。

  在封邦建国、贵族世袭的西周和春秋时代,依靠血统解决了国家治理权问题。因为那是一个“血而优则仕”的时代,贵族永远是贵族,不管你是不是贤能、贤才。但是,进入战国以后,井田废、阡陌开,土地私有,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贪欲;与之而来的争战,使各诸侯国君经常处于亡国丧身的危机之中,以血缘“封土而治”“分地而食”的分封制由此走到了历史尽头,中央集权、广设郡县的体制应运而生。在国家权力集中于国君后,面对地域辽阔、郡县众多的天下,国君靠一己之力无法治理。于是,接受国君的委任而去管理天下的郡守、县令等官僚,最终取代血缘贵族。

  尽管韩非子提出了治官的思想命题,但他过于侧重用术,缺乏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设计。当然,建立一个完整的依法治官的制度体系,确实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经验累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始皇的教训,推崇无为而治,慢慢积累经验,终于在武帝时把运作中央集权制大帝国的“软件”大体设计出来。这个“软件”就是外儒内法。韩非的“明主治官”思想经过七八百年的摸索,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到唐代才算基本成熟。

  尽管自秦用法家二世而亡,法家也落得个刻薄寡恩的恶名,却又因其的确符合国君的要求且有立竿见影之效而仍备受关注。据《资治通鉴》记载,晋元帝司马睿即将《韩非子》一书赐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明帝司马绍。《宋史·孙永传》提到,宋神宗赵顼为颍王时,将自己新抄录的《韩非子》交给僚属校订,孙永指出该书不合儒家经义,不应如此上心,赵顼委婉回答:“广藏书之数耳,非所好也。”这些史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帝制中国,法乃是帝王“严以治官”的重要工具。

传统法如何“严以治官”

  纵览传统法史,自汉以来“严以治官”主要是通过对加强立法和司法来实施的。

  在立法上,历代法典设置了相当多的关于治理官员的条款,其内容涵盖官位的设置、官员的培养和教育、官员的选拔、官员的职责、违背职责的处分和官员的监察等方方面面。以《唐律》为例,总计502条,直接规定治官的达274条,占总数54.6%;其他的条文,除了一些纯技术或程式方面外,其他的规范对象多是“民”,或者是包括“官”在内的所有民众。即便是这些重在规范“民”的条文,也需要“官”的作为才有实现的可能。宋、明、清三朝律典皆本《唐律》,到清代,除《大清律例》之外,还有大量的则例、会典、单行法规、地方法规等。这些卷帙浩繁的成文规条,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强化对各级官员的管理。故而,“严以治官”一直是传统中国立法的首要关切所在。

  在司法方面,除了轻微的自理案件之外,历代都要求各级官员断案在“法有正条”的情况下进行;“断罪”需严格“引律令”,若遇疑难案件而无成文法条可引时,则需遵守轻重相举或比附相近的条文来拟出断案意见,供上司衙门采择,否则即要承担“出入人罪”之处罚。到明清时期,比附援引是否有效,还须由皇帝来最终决定。

以“宽以养民”证成“严以治官”的正当性

  韩非的“严以治官”说,以实效见长,故在帝制时期,被多数统治者奉为圭臬;其短则是流于极端功利,将民众完全视为被治理对象,故注定它最多能收效于一时,而非长久之计。

  秦汉统一后,随着治理经验的累积,终于确立了以外儒内法为核心思想依据的治道。早在西周,就出现了“民本思想”。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因儒家重民,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也必须关注百姓之利益,倾听百姓之呼声。传统法“严以治官”,不是为“治官”而“治官”,也不是单纯为了统治者的“家天下”而“治官”,而是为了天下百姓而“治官”。“治官”至此才有了充分的理由。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精研历代治道和治术,概括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一语,将法家的“治官”说内化到儒家的“养民”说中,赋予了“治官”说崇高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宽以养民”,是指统治者和各级官员要将“民”视为“养”而非“治”的对象;而且不是一般的“养”,乃是“养”之以“宽”。“宽以养民”原则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亦有很突出的体现。其著者,如在立法上,以均田均赋役为主要内容的打击地方豪强之举措;逐步废除酷刑,改变重刑倾向,彰显罪刑相适应原则;将儒家伦理纲常逐步法制化。在司法上,倡导对细故案件的灵活审理,注重家族乡党内部的调解息讼等。

  传统中国儒家既重“经”(原则性),更重“权”(灵活性),主张在实际中必须经权结合。《四书》之最深奥者《中庸》,主要是讲君子如何“时中”,即如何拿捏分寸以固守大本达道。王夫之提示我们:“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是“经”,在具体施行中更要讲“权”,拿捏好治官与养民之间的分寸,即治官服务于养民,治官本身不是目的。

  以“严以治官,宽以养民”为宗旨的传统法,在其数量浩瀚的条文背后实有历代先贤的苦心孤诣和法律实践经验,即便时至今日,其价值仍旧不可磨灭。


来源:李启成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浏览量:

更多文章

09 2022-08

踔厉奋发 开拓创新 服务首都文化发展

为期两天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于2022年7月25日至26日在京举行。论坛以“推动文化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为年度主题,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服务首都发展文化平台。
07 2022-05

永远吹冲锋号,牢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三月雨公司在红色教育展厅建设上倾注了很大心血,力求通过红色展厅建设来让反腐败思想深入人心,来让更多人了解和懂得纪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02 2022-0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与创新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党的领导核心的形成、确立与党的创新理论是内在联系、有机统一的,直接关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兴衰成败。
27 2022-05

用好组织处理这把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利器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处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是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又一部重要党内法规,它进一步扎紧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笼子,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24 2022-04

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凝聚创新发展动力

主席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的样子”主要不在于数量上的大,而在于质量上的强,即“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主席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我们要重视从方法论维度去把握和落实。

17 2021-11

新征程上要始终做到“三个矢志不渝”

今天,回首过往百年历程,我们倍感振奋、无比自豪;踏上新的百年征程,我们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18 2022-07

用儒家廉德思想提升廉洁教育的文化底蕴

中国儒家廉德思想,在历来为从政者和教育者所重视,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廉政教育效果的期待越来越高,如何用传统的儒家廉德思想提升新时代廉政教育和展览的文化底蕴,是值得研究的时代课题。
10 2022-01

惩治腐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刻不停的强烈信号。
30 2022-06

把握深化党内监督的着力点

13 2021-12

深刻领会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的政治蕴含

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是把青少年锻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
三月雨提供专业的党性文化展厅建设廉政文化展厅建设红色文化展厅建设军队文化展厅建设青少年教育展厅建设等各类教育展厅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首页
案例展示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400-088-1588
400-6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