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文化考察

2022-09-15 作者:余向阳 来源:三月雨

  自古以来,中国就属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民族、文化差异性都很大的国家,国家治理的难度极高。但是,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从未中断。其屹立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并非偶然,其间蕴含的国家治理智慧及文化底蕴必定存在考察借鉴与传承创新的时代价值。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其一,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民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构成要素和最重要的实体,就在于民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社会由此得以延续和发展,国家由此得以存在,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由此得以确立。从很早开始,统治者就意识到了民的重要性。《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历代统治者都深知,国家政权要实现稳定,人民的生活必须富裕安康,如管仲所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话说得虽直白,却是治国理政的大道理,所以孔子也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则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刘安在《淮南子》中就此总结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历代以来,凡想有所作为的帝王都深谙“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其在位时都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强国富民。

  其二,儒法互补的治理策略。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法家更专注治国之道的探索,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治国思想,其中儒家更强调民意,而法家更强调效率。在治国理政中,儒家主张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长幼尊卑秩序来稳定社会,主张为政者首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引导民众建立思想道德规范,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同时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体恤民情、善待百姓。儒家治国思想中有浓烈的政治伦理化倾向,强调个人的修为和人的自觉,也描绘了美好的图景,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主张“以民心而察天意”;荀子进一步总结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但是,儒家治国思想中也存在理想化的一面,在“礼崩乐坏”、诸侯纷争之时,德治、礼法在效能上往往显得不足,需要注入新的思想加以改造。法家对儒家进行了很好地补充,与强调仁、德、礼的儒家不同,法家强调法、术、势,强调富国强兵、严刑峻法。商鞅提出“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韩非子认为用忠顺孝悌之道治理国家效果并不好,主张必须用“法”,提出“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群臣相保,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系虏之患”。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后来的法家代表还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汉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黄老之治”,后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但在具体治国方略中,汉武帝也借鉴了法家的许多主张,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等。在以后的国家发展中,儒法互补渐成国家治理之趋势。

  其三,中央集权与乡里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国家行政权力与民间自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历史来看,中央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既非“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自治”,也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权控制”。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古代中国的国家官僚体系一般以州县为最低一级,县官也号称为“亲民之官”,因此有所谓“皇权不下县”之说。但事实上,仅仅依靠县级官员是不可能亲自管理境内全部百姓的。他们必然会将各种赋税徭役、治安等差事交给更基层的行政组织来完成,因此皇权并不止于县,而是延伸到州县以下,具体而言,就是中国古代的乡里制度。古代中国的乡里制度有秦汉的乡亭里制、魏晋南北朝的三长制、隋唐的邻保制、宋代的保甲与乡约、元代的社制、明代的里甲制度、清代的保甲制度等。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即唐宋之际,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变。但总体而言,都是由一群少拿或不拿官俸的乡里民众来担任各种职务,基本贯彻“以民治民”的管理方针。中国人重视血缘和亲情,中国的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乡村是血缘宗亲与有限地域范围内的共同体,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此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来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以民为本,德、礼、法相互补充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心与方略所在,也是治国理政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总结。历代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的重民、爱民、富民、养民、便民等政策措施。尽管时移世易,但其中仍有超越时空的合理的因素。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应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态度,这些历史经验、历史教训,或许可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来源:余向阳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浏览量:

更多文章

26 2022-05

建立青少年廉洁教育基地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为了让青少年更加了解廉洁文化,全国各地检察院、司法局等都在建设青少年廉洁教育基地以此来丰富青少年对廉洁的认知,夯实青少年基本道德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比如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青少年廉洁教育基地”总体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廉洁文化教育部署:校园廉洁文化氛围营造,廉洁基地及廉洁基地延伸活动与功能区——梦想教室。

20 2022-06

建好廉洁教育基地 筑牢“三不腐”的思想堤坝

6月17日,主席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要加深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18 2022-08

党内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截至 2022 年 6 月,全党现行有效党内法规共 3718 部。其中,党中央制定的中央党内法规 221 部,中央纪委以及党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的部委党内法规 170 部。”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法规局日前披露的数据。
09 2022-08

建立学习制度: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保障

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深有体会地告诉全党: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主席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掌握锐利思想武器、获得过硬工作本领的角度看,就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不断上进的历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 不断学习、不断上进,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学习之道,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建立和改造学习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保障。
20 2022-05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培根铸魂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创新党史学习方式,丰富党史学习载体,让师生学得过瘾、学得解渴、学出信仰、学出力行,从而将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化作激励大学生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把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传承好、发扬好。
20 2022-04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青少年教育展厅中的作用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教育展厅建设的企业,十九年的风雨历程中,三月雨建立了不少这样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我们将体验、科技及艺术有机融合到各个展厅中,通过更为直观、更为多样化的视觉冲击和切身感受,给予青少年心灵的启迪。在教育这条路上,三月雨始终秉持着初心,谨记肩负的责任,希望在青少年教育这条路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5 2022-03

法治文化传播新途径

将“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化育为全民的生活习惯,必须找准症结,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途径。
15 2021-09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治理“饭圈”乱象须多管齐下》

流量为王的时代,粉丝以为是在表达自己的喜爱、寄托甚至信仰,却不曾想到,已经在流量的漩涡中,不知不觉沦为了一颗一颗的棋子,被幕后的资本力量所利用和操纵、异化,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导致时代审美风尚、价值观与向真、向善、向美渐行渐远!
15 2022-09

校史馆建设的意义及现存问题

高校校史馆在近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具有飞速的发展前景。作为展示窗口,不仅展示了本校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更好地展示教育理念和精神面貌,同时能够为中小学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1 2023-05

红色引擎赋能非公企业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那么什么是红色文化呢?狭义的红色文化指:在革命战争年代,由我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广义的红色文化指: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
三月雨提供专业的党性文化展厅建设廉政文化展厅建设红色文化展厅建设军队文化展厅建设青少年教育展厅建设等各类教育展厅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首页
案例展示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400-088-1588
400-6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