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训斋语》与家风
我国古代家教家训肇端久远,其中清代张英所著《聪训斋语》影响甚远。张英通过言传身教及所著《聪训斋语》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为人称道的“江左第一家风”并为后世传承。
张英(1638—1708年),字敦复,号学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中进士,钦授庶吉士,后担任经筵讲官,成为清代入直南书房的第一批官员。他先后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后谥文端;著有《笃素堂文集》《南书房记注》及《书经衷论》等。张英品格端方、学识渊博、为官清廉勤慎,是著名的贤臣良相,康熙皇帝赞誉其“始终敬慎,有古大臣之风”。
张英颇得好评,因他治家有术、教子有方。后世子孙秉承家学,在科举、仕宦方面多有成就。张氏家族相继出现“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三世得谥”“四世讲官”“五朝金榜题名”“六代翰林”“七世为官”等盛景;在学术、诗文及艺术创作上同样成就斐然,成为清代声名显赫的政治世家、科举世家、文化世家,雍正帝称其“一门感励名节,温恭谦谨”。曾国藩曾教诲其子:“颜黄门之推《颜氏家训》作于乱离之世,张文端英《聪训斋语》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极精,尔兄弟宜各觅一册,常常阅习。”
张英在《聪训斋语》中,阐述了其家教家训主要内容——“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并通过“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等方式,使后世子孙实现个体幸福、促家族绵延、保社稷安宁。
谆谆教子,立身成人
诗书继世长。读书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张英深受儒家耕读文化影响,继承并发展了“诗书继世长”的传统家训。在张英看来读书有诸多益处。其一,“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读书可以修身养心。因为人心灵敏异常,变化多样,不能使之过于劳累或过于放逸。一个人如果终日不看书,耳目身心无处安顿,就会怏怏不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拓宽视野,涵养心性,获得感受幸福、直面挫折的能力和随遇而安的心境。其二,读书能提升气质,使人不敢轻贱。“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因为读书能开阔心胸,躬身自省,做到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获得他人敬重。
积德者不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修养既是个人的必修课,也是家族立身之本。张英不但用儒家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四维、五德、八常等来教育后代,同时还要求他们与人为善、礼让为先。张英为人端正忠厚,常称“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他遇朋友有信,待桑梓以恩,为官时与同僚相处和睦,每每举荐他人,从不令他人知晓,康熙帝称赞其“谨厚慈祥”。所以在他致仕归家时,康熙帝亲自率百官设宴为他饯行,地方士绅、亲朋好友及家乡父老数千人郊迎数十里。
张英在《聪训斋语》传诸后世的还有“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八字。他说“余行年五十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弯早耳”“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根据《桐城县志略》记载:张英家人与邻居发生宅第纠纷时,飞书传至京城请他出面解决纠纷。张英阅后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信后深受启发和教育,主动将院墙向后移了三尺,邻人也深为感动,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可以说,张英主动礼让出三尺,既是其道德体现,也是其人生智慧选择。
择交者不败。张英目睹过诸多世家子弟因交友不慎身败名裂乃至家族覆灭的悲剧,为避免重蹈他人覆辙,他将交友提到“保家”的重要地位:“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保家莫如择友”。他仔细观察了子女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心理:“自就塾以后,有家有室,渐远父母之教,初离师保之严。此时乍得朋友,投契缔交,其言甘如兰芷,甚至父母、兄弟、妻子之言,皆不听受,惟朋友之言是信。”这个时候,就一定要选择那些品行端正、为人谦慎、喜好读书的人为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交到“有善相勉,有过相规,有患难相救”的诤友、谅友、直友,也让家族远离祸殃。
谦恭谨慎,耕读传家
谦恭谨慎以治家。“治家之道,谨肃为要”。一方面,虽然张英走进了权力的中心,但他清醒地意识到“高位者,责备之地,嫉忌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却步”,而且人们不会当面指摘世家子弟的过失,导致他们成才反而比寒门子弟更为艰难。另一方面,张英入仕后一直在京为官,诸子则在桐城、南京等地读书生活,难以做到耳提面命。因此,张英一再强调家族子弟要自我约束,在读书、为人、治家、做官等方面都要敦厚谦谨、慎言守礼,切勿“饭不嚼便咽,路不看便走,话不想便说,事不思便做”。在他的“始终敬慎”的言传身教下,“张氏当隆盛时,其子弟无不谨敕谦约,可为大臣家法”。当然,这种谦虚谨慎更多的是讲规矩、守戒律,是要求自己和他人把握好为人处世做官的尺寸与底线,而不是毫无原则地明哲保身。
读书进学以兴家。张氏家族起自科举,兴于科举,极其重视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家族繁盛。但张英同时也认识到“每见仕宦显赫之家,其老者或退或故,而其家索然者,其后无读书之人也;其家郁然者,其后有读书之人也”。所以,即使远在京城,张英依然坚持通过频繁的书信“远程指导”子侄读书,让他们定期将读书心得、所做文章寄给自己并精心点评,希望张家成为诗礼簪缨之族。张英还对如何读书提出了真知灼见。那就是一要多读精品,不贪多求全。根据修身养性和学习需要,选择六十到一百篇精心学习即可。二要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书籍。年幼时候反复诵读四书五经、秦汉古文,二十岁之后可以根据兴趣研读诸家作品。三是要认真习字,多习楷书,“以端庄严肃为尚”。张氏家族后来的兴盛,也是发端于张英的精心指导及其诸子在科举考试上的成功。
精心守田以立家。张英一生耕读传家,既能于庙堂运筹帷幄,又长于教子之道,还熟谙田产经营之法。他认为“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所谓耕读,首先得有田可耕,才能安心读书治学。即使子孙后代不能通过科考取得进身之道,也可以通过经营田产而存活于世。因此,张英教授后代“守田之法”,其法有三:一要安心田产,不要学商人逐一时之利。二要挑选好的佃户,因为他们会及时耕种、兴修水利,比良田更值得珍惜。三要躬耕田亩、经营田产,要“目击田家之苦,开仓粜谷时,当令其持筹”。从而学会勤俭持家,戒除奢靡恶习。张英还要求家人用田产的收入来扶助孤苦族人、周济贫寒士子、救助受灾乡民。
清廉为官,勤勉理政
清廉是为官之本,也是张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教家训要求。张氏家族自从张英曾祖父张淳入朝为官以来,始终清廉传家。张英一生廉俭为官,并声称“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张廷玉恪守父训,反复强调“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雍正帝称赞他们父子:“汝(张廷玉)父清白传家,中外所知。汝遵守家训,摒绝馈遗。”
为官清廉是底线,勤政尽责方称职。张英学识渊博,政治经验丰富。他在朝为官30余年,因为勤勉为官、公忠体国、谋略得当而深得康熙皇帝信任。康熙初年,张英与兵部尚书明珠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三藩同撤,有力维护了清王朝的大一统局面。自此之后张英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每次御驾亲临南苑及巡行四方,都诏令其随从。但他并未因此骄矜自持,而是一如既往地“供奉内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而且“有关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国事,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张英去世后,康熙帝特赐祭葬加等并谥“文端”;雍正帝即位后追赠为太子太傅,并将其牌位入祀贤良祠。
张英的《聪训斋语》是一部语句平实、思想深刻的传世家训,既蕴含了立德为先、与人为善、廉俭礼让、耕读传家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蕴含了言传身教、修身养性、肯定鼓励、循序渐进等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蕴含着重视家庭和睦、追求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这些都反映了张英的人生认知和感悟,至今依然予人以诸多启示。数百年来,《聪训斋语》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成为人们教育子孙的当读书目,在中国家教家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来源:三月雨编辑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