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行致远
众人拾柴火焰高,十指抱拳力千斤。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里讲,“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大意是说,只要汇聚众人的力量,即便重达万钧的东西也不难举起;善于运用众人的智慧,那么各项事业都不难做好。只要有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就能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也就能应对种种挑战、战胜重重困难。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几千年来,崇尚和合、团结一心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孔子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指君子主张团结共事;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重在强调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和内部团结;荀子说“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也是在说明“人心齐、泰山移”。又如,孙武的“上下同欲者胜”,孙权的“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等等,这些言论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尚和合、重团结的价值追求。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史料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个名为吐谷浑的地方政权。吐谷浑王阿豺在临终前让自己的二十个儿子各献一支箭放在地上,命其弟慕利延折其中一支箭,箭轻易被折断,之后他又命慕利延折另外十九支箭,箭则无法被折断。阿豺随后对大家说:“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勠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阿豺折箭训子的故事,意在告诫人们,只要精诚团结,就会众志成城、无往不胜。
在抵御外力时,团结的作用至关重要,在长途跋涉中,团结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团结就是力量,众行方可致远。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独行时,没有负担与牵绊,短时间内可能会走得很快,但若遇到突发情况和各种困难时,难免身单力薄,难以抗衡;而当许多人一起同行时,尽管每个人情况不同,走路有快有慢,暂时看会影响整体速度,但人多力量大,遇到困难时可以彼此帮助、相互照顾,因而会走得更加长远。独行、众行两种方式,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往往也决定着事业成功的高度。小到一众行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皆是如此。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我们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团结的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广大海内外中华儿女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积聚起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巨大合力。在党的团结领导下,无数颗赤子之心聚成一团,无数股爱国之力汇成一股,共同创造出“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更加需要高举团结的旗帜,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古人讲,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声明:“三月雨”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