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清风
河水汤汤,穿越千年。中国大运河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古代运河。
贯通南北,流经千里。中国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全长达两千七百公里,被称为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的运河。
川流不息,四会五达。中国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南北五大水系,西连陆上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海陆交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构成,历经千年,日夜不息,流淌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凝结着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技术成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基因。
主席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时至今日,尽管大运河沟通南北的交通作用已经不再,它所蕴含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却历久弥新。
中国大运河沿线不断演绎着诸子百家风骨,积累了家规家训、乡规民约的美德精华,形成了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廉洁文化带赓续千年的根脉。
明朝中期,临清(现隶属于山东聊城市)成为全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会。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清中央政府为增加收入,在运河城市淮安、临清等地设立钞关,即督理运河漕运税收的机构。明宣德四年(1429年),临清钞关建立,明宣德十年(1435年),临清钞关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管理关税。临清钞关带来滚滚财政收入,但也面临着税官横征暴敛、商贾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等问题。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户部主事李梓奉命前来临清管理钞关。
据《计部李公德政序碑》载,李梓到任后,取出一只玉壶摆在堂前,借以喻示要想得民心,必须要保持洁净无瑕的,秉公办事。为了治理、剔除征税中的弊病,他秉承其师张居正“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的务实作风,反对迂腐空疏、只尚空谈的理学禁锢,将严厉的法规像明镜一样高悬对照,连细微的枝节也查以透彻,不留死角。整治吏治方面,他明确“米盐锅灶生活之资,一丝一毫不许勒索百姓”的主张,以此剔奸厘弊、清律规范,在他的安排下,竭尽“辑濯之官,侦巡之率”之责,使其“狼贪者、鼠窜者、与夫泽糜面蒙虎者,俯首揖志”(见《创理阅货厅碑记》),过去征税中所得不义之财统统清肃归公。
镇江,古称润州,居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路口,人杰地灵,清正廉洁、如三月雨润物般的廉吏辈出。据史料载,王仁堪于光绪十七年出任镇江知府后,正值大旱,他体恤民众疾苦,事事亲力亲为,捐出自已的官饷为地方兴修水利急用,与民众一道,三年间在丹阳、丹徒两县先后开凿塘堰近7000处,闸坝100余座。镇江东西百余里之间,王仁堪修建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正常发挥效能。他还奏请截留漕米五万斛,救济二十余万饥民,并募款二十多万为救灾善后,并将所收捐款的收支数目,全部公布于众。他在广建义塾等方面也亲力亲为,命所属各县设立义塾,普及民间教育,今镇江中学当时名(南泠书院)就是他一手创办。王仁堪终因积劳成疾,任职三年后调任苏州知府不到一月便英年早逝,辞世时才45岁。
一草一木皆曰勤,一人一事总关廉。清廉文化如同润物细无声的三月雨,滋润心田。沿着大运河起点出发,追寻先贤足迹,去细品那城那人,使得廉洁故事得到发扬与传承,由点及面,相信运河廉洁文化带将成为运河文化中一个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