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育主题展厅发挥教育意义
我们知道,各类教育基地通过场景设置,多媒体应用,配合图片、文字说明构建出一个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方式是参观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不同,在参观基地过程中自由选择的。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将这类机构称之为“设计的环境”。它是指有意识地、为一定教育目的而创设的物理空间。这类机构包括了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当然也各类教育主题展厅等场所。
台湾学者吴国淳认为应该从全释学的角度来看待各类展馆中的学习。全释学是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全释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使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二是使不清楚的东西变得清楚。全释的目的在于透过原始对象、通过直接的体验与说明性的媒体,来呈现事物的意义和关联,而不仅止于传达事实的信息。在展馆中学习是馆员与观众作为两个主体,透过展示内容,相互沟通产生全释经验而实现的。
而当下,各类教育主题展厅的出现,开创了在日常学习、学校及家庭中难以提供的情境,在结构化的环境中提供非结构化的学习方式是现有学习方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种突破。
那么如何让教育主题展厅更好发挥教育的作用呢?作为从事各类教育主题展厅19年的行业专业化文化企业——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员,如何理解学习中发生的规律,进而推动各类教育主题发挥更好的教育意义,特做如下梳理总结。
各类教育主题展厅是策划人及整个创作团队基于对展示内容的诠释和理解创造出来的学习内容。而参观的党员干部或其他受众群体面对这些展示出来的内容会产生某些学习意义的全释与理解。获得理解必须经由途释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必须运用先前的知识与经验,经过完整而详细的探讨和对话而揭露出展示内容的意义。意义是在不断的互动中、对话中产生的。这种互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循环,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全释理解”的过程和循环。因此,吴国淳认为在对展馆的参观体验中,意义的全释与理解应成为核心工作,也是展馆学习的内在本质。全释不是复制而是转化。学习的历程不是意义的复制而是意义的产生。在展厅内的学习发生在参观者阐释自己的见、闻、思、做的过程中。它将己知和未知、知识和体验联系在一起,目的是产生意义。
吴国淳虽然是从全释学的角度来解释博物馆学习,但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观众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感官,与展品相互作用,将新知识与己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纳入自身知识体系中,使图式不断协调、建构,逐步形成认知结构。皮亚杰用平衡作为解释学习的机制。他认为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建构中形成的,而平衡是促进认知结构变化的机制。平衡包括了同化和顺应两种过程。
前者将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里,后者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在教育展馆中的学习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习者与环境交互,获得直接的经验。获得的经验与现有的认知框架整合从而产生意义。新获得的意义又成为下一轮学习者与环境交互的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尽管也把学习看作是个体自身建构的过程,但它更多关注社会中介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维果斯基指出,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的、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
学习透过社会中介和支架,再被学习者内化。学习是具体境脉性、中介性、工具性和互动性。教育展厅中的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对体验进行解释并赋予其个人意义,它被认为是非正式学习,而正式这种非正式学习形式的出现,对教育形成了有效的补充。
所以说,我们在策划及设计主题展厅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所策划及设计内容的内在逻辑,要分析受众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学习和认知到的具体内容,并对现实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重点在于加强对某个问题的具体思考,提升其对某个问题的具体认知,进而起到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目的。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推理出,教育主题展厅设计尤其应重视人性化设计,因为其展厅本身就是非机构化的学习方式,应加强互动性,重视引发参观观众自身的思考。同时要深刻挖掘展厅内容,让那些被人们忽视或者背后深刻意义的内容通过浅显的,更为直观的方式表达并显示出来,对于那些容易让人模糊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变得更为清晰。要努力打造“设计的环境”,加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通过展厅这个媒介,找到触发点,引发深入的思考,进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作为一家专业做教育类展厅的文化企业,作为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员工,定将更加努力,不断探索,向着科学与真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