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结合 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要义
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高校,从社区到企业,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全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呢?
我们知道,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作用,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和道德观,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进而认清自己所担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行动上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往往使得理想信念教育被误认为就是读经典、学理论,主要偏向于理论学习,体现出浓厚的理论教育色彩。
当前,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展览展示传播形态拓宽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为理想信念教育摆脱宏大叙事式的教育方式、着眼于从生活世界寻找教育方式提供了可能。
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培育人们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目标,积极参与各地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建设,用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的灵魂。
三月雨认为,理想信念并不空虚飘渺,如何激发新时代理想信念知行合一的内生动力,令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真信真用、自觉践行,成为坚定新时代理想信念、提升教育实效必须回答的深层次问题。
激发对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
理想信念教育,内蕴了意识形态的解释框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意在让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形成共同价值取向、达成思想共识。
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被教条化、政治化、形式化,致使人们往往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或政治信仰体系, 认为其与自身利益不甚相关,故而没有甚至不愿去深入了解。这些都造成了许多人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认识停滞在意识浅表,从而产生了将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割裂来看的错误认知。
如何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动力,逐步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这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与时俱进的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在内容形式上需要深层次考虑的。
激发自我意识动力深化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理性认知,最根本的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教育人。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
结合三月雨的实践探索,在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展厅)的建设中,我们突出了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突出“方向”内容,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练好“看家本领”;
突出“学史”意识,找好“钙”源,把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修课,用历史的营养资政育人,帮助党员干部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
突出“本色”意识,加强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教育,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保持共产党人坚守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共产党人本色;
突出“品德”意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道德、制度、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做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有品位的、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人。
满足对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
理想信念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而实践只有通过情感的体验才能产生感悟与启示,从而获得认同。
情感体验能够活化道德认知,深化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因此,要提升人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的情感认同,就要不断满足需求动力,对于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要两手抓,促使个人对新时代理想信念产生积极、自觉、自发的肯定与向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那么,如何才能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满足受众的情感认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旨在对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历史文献。在该文献中,毛泽东论证了情感认同是抗日根据地文艺工作者树立“为工农大众服务”的理想信念的关键,认为学习和实践是增进抗日文艺工作者情感认同,践行“为工农大众服务”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毛泽东的理想信念教育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理想信念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对情感认同的重视,意味着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关照,人,应该是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的一条主线。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进入“人”的生活世界,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受教育者增加情感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那些在艰苦卓绝的民族奋斗中绽放的英雄主义气概,那些革命先辈感天动地的家国情怀,那些在近百年民族屈辱中激发的强国意愿……当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中激发出受教育者这样的情感体验时,理想信念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它已经坚定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