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文化中的警示观点

2022-08-03 作者:三月雨编辑 来源:三月雨

  悠悠四千多年的法文化中,记载了古圣先贤对于法的价值、法的功能、法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如何发挥法的治世之具的作用等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其中,以先秦儒法二家最具代表性。其用语的概括、观点的犀利、鞭辟入微的分析, 显示他们的睿智和使命感, 今天读来深感许多观点不仅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性,而且还具有警世恒言的价值。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此语出自孔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生活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毕生奋斗的目标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和礼乐秩序。在礼乐与刑罚的关系上,他认为只有兴礼乐才能使刑罚“中”,即公平、公正、宽严适度,所谓“不偏”之为“中”。一旦刑罚失“中”, 过宽则民慢,无法控制社会,过严则民不堪命,百姓手足无措。百姓手足无所措,社会的乱象可想而知,国家也就危殆了。后世多以孔子所云,警示执政者谨慎立法和司法。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法为治具的作用。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下,自上坏法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皇帝坏法。例如隋文帝曾经是提倡法制的皇帝,但至晚年竟然不顾秋冬行刑的法定制度,在“六月天杀人”。尽管大理寺少卿赵绰劝阻说:“季夏之月,天地成长庶类。不可以此时诛杀。”然而文帝却辩解说:“六月虽曰生长,

  此时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阳之时,震其威怒,我则天而行,有何不可!” “遂杀之”即使是汉文帝、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如无守法廉吏的谏诤, 也会发生以言代法的行为。与此相类似,唐太宗时期,曾下敕对假冒资荫的官吏处死刑。但大理寺少卿戴胄却判处一名假冒资荫犯流刑。太宗责备戴胄。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最终折服。这个例子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法之能行,自上守之。

  “官民知法,互不相欺”

  法家主张“法莫如显”也就是公布法,让官民都知法守法, 做到各守法纪、互不相欺。商鞅说:“吏明知民知法也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而“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为了使官民皆知法,商鞅进行了广泛的法律宣传,史书说“今秦妇人婴儿皆知商君之法”,这可以说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一个条件。韩非也说:“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他特别强调君主言法的积极影响,“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法家关于“法莫如显”,使吏民知法守法的观点,对后世君主多有影响。

  虽有善法,苟无“良吏”也难以推行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白居易的感慨不是偶然的,他生活在德宗时期, 贞观律作为祖宗之法仍然保持着权威的地位,但执法的官吏却已大非昔比。贞观时期一大批良吏如房玄龄、马周、魏征、杜如晦等, 他们不仅自己以守法相尚,而且劝谏皇帝奉法守法。然而德宗时期,距离贞观之治已经半个多世纪,特别是经过安史之乱以后政治腐败,官场之上“君子少,而小人多”,守法之吏如同凤毛麟角,以致法虽是贞观时期的良法,但吏已经不是贞观时期的贤吏, 所以有法而不能行。白居易的慨叹表达了法与吏必须统一。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家是以法治为立论之本的,他们认为:“法,国之权衡也,” 无法或有法而不执法,国家便失去了权衡而难以运行。同时,法又是“一民之轨”的行为准则,“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法既然具有这样强大的治国御民的功能, 也就难怪“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盛世,都是和充分发挥法律治具的功能分不开的。

  以上选择中华法文化中具有警世价值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视为法文化中的精髓,是古代哲人高度智慧的总结,是不折不扣的警世恒言。


来源:三月雨编辑
(声明:“三月雨”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浏览量:

更多文章

28 2022-07

以文化自信树立强国形象

我国非常注重国家形象的建构,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如何用文化自信筑牢文化强国形象建构的根基,努力向世界展现一个自信自立的中国文化形象、展现一个生机活力的中国文化形象、展现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文化形象,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09 2021-10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主席这些话真提气

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3 2022-06

涵养党员干部优良家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24 2022-11

走进“喜庆二十大·廉润新大兴”廉洁文化作品展

近日,大兴区“喜庆二十大·廉润新大兴”廉洁文化作品展在区文化馆一楼展厅展出。展览旨在用文化艺术创作展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主题,推动廉洁理念融入基层、走近群众,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熏陶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文化自信,为新大兴新国门建设不断注入“廉”动力。为学习借鉴该展览的优秀成果,笔者专程走进大兴区文化馆参观学习,感受大兴廉洁氛围。
29 2022-06

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传承和弘扬了党的建设宝贵历史经验。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全面从严治党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深化了管党治党的政治内涵。
16 2022-08

古代家训文化源流探微

“家训”是指家庭内部的规训,即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 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等。在我国古代,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它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
31 2022-05

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心中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一个重要路径。
01 2022-06

争做廉洁自律的模范

“一个人廉洁自律不过关,做人就没有骨气。”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仅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为官从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
25 2022-05

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是伴随革命而产生、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质资源,不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正能量,需创建红色文化资源库、建设红色文化网络平台,从而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并对大众的价值追求形成正面引导。
23 2021-11

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党的团结统一,是我们党的生命所在,是我们党能够成为百年大党、创造千秋伟业的关键所在。
三月雨提供专业的党性文化展厅建设廉政文化展厅建设红色文化展厅建设军队文化展厅建设青少年教育展厅建设等各类教育展厅建设整体解决方案。
首页
案例展示
在线咨询
联系我们
400-088-1588
400-620-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