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挖掘玉文化中的廉洁元素
南阳自古盛产一种美玉,其色艳丽,硬度高,光泽好,可媲美翡翠,这便是有中国“四大名玉”美称的独山玉。南阳因出产“独山玉”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 、“千年玉都”、“ 中华玉文化发祥地”。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美玉资源相结合,形成了浓郁的、博大精深的南阳玉文化。
玉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廉洁是中国玉文化的核心。西汉•戴圣《礼记•聘义》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廉是指廉洁;刿是割伤、刺伤的意思。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玉石虽有棱边,但是却不至于割伤别人,将玉石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为此,古人有“子罕辞玉”的典故。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不若人有其宝。”
这段话的意思是,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当时的宋国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石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这是一块宝玉,所以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石给我,那么两人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不如我们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贵的东西。”人各有其宝。献玉之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
正是玉石这种清正纯洁、不贪不刿的特质,所以古人才“守廉如玉”之说,玉文化也与廉洁文化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留下“以廉为宝”佳话的子罕是今天河南商丘人,献给他的玉石是否是南阳玉或不可知。
有着厚重玉文化底蕴的南阳,在历史上滋养了一大批清正廉洁的名臣贤士,不仅三国时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诸葛亮曾躬耕于南阳,东汉时有名的“悬鱼太守”羊续正是在南阳担任太守,还有清康熙时内乡县衙廉政文化的代表内乡知县高以永,等等。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南阳玉文化中的廉洁品节。
比如,“羊续悬鱼”的故事。据范晔《后汉书•羊续传》记载,“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东汉时的羊续曾担任南阳太守,为官施政清平,清廉俭仆,深受官民爱戴。当时,权贵富豪之家大多崇尚奢侈华丽,羊续非常憎恶这种现象,经常穿破旧衣服吃简单的饭食,使用破车瘦马。一次下属送了他一条鱼,他接受后便挂在了前庭,任它风干也不吃。后来下属又送鱼来了,他便拿出先前的,表示自己先前的还没有吃,你怎么又送呢?以此来杜绝别人送礼。后来人们称羊续为“悬鱼太守”。“羊续悬鱼”或称“悬鱼”也就成为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典故。
再如,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内乡县衙有一副对联名扬天下,“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内乡县衙廉政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为清康熙十九(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令百姓广开垦,勤种植,申请上宪减免赋税,百姓深受其惠,社会安定,民风淳朴。他一生清廉,随身携带的只有几件衣服和几捆书,死后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就连灵柩也不能运回,后在亲戚朋友帮助下得以安葬,是南阳历史上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为官典范。
主席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玉都,南阳市具有丰茂的廉洁文化底蕴。我们要从源远流长南阳玉文化中,深入挖掘玉文化的廉洁内涵,弘扬玉文化的廉洁精神,依托南阳丰富廉洁文化资源开展廉政教育,积极传播廉洁文化正能量。
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专业、系统从事党性教育、廉洁文化、法治文化、检察文化、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军队文化及青少年教育等教育类文化阵地建设的文化传播公司,立足南阳玉文化特色和廉政文化内涵,以廉政教育基地建设为抓手和载体: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玉文化”的廉洁力量,将玉之清洁操守与廉政教育的净化涵蕴功能相结合,把弘扬玉文化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地熏陶滋润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深入发掘与整合南阳本土廉洁文化资源,充分展示羊续悬鱼、内乡县衙等南阳特色的廉政文化传承,彰显廉政教育“预防、警示、涵蕴、教化”功能,形成具有南阳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品牌,构筑全国廉洁文化高地,奋力书写南阳市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篇章。
来源:一滴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三月雨”,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