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史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全过程
坚持“三进”原则,增强党史教育的可行性。其一,进教材是增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可行性的重要前提。教材是课堂教学和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前党中央发行了众多关于党史的教材、著作,包括《主席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记》等,这些著作对党史进行了详细解读,是目前学习党史的重要教材,教师们应该主动将这些著作全面地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里面,向学生具体介绍党史教育以及重难点内容等。其二,进课堂是增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可行性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传统育人实践最主要的渠道,通过课堂教学能够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化、系统化地掌握优秀的文化资源。无论是传统的“第一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都必须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讲授党史相关内容的比例,这是将党史渗透到大学生心中,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做到知行合一的主要渠道。其三,进学生头脑是增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实践可行性的最终目的。“进学生头脑”是指,通过教学将党史的文化渊源、思想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等传授给大学生,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政治素养、道德修养,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教师必须把“进学生头脑”当作高校育人实践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个优秀资源在“进学生头脑”方面多下功夫。
坚持三全育人,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高校育人实践的科学方法和改革重点方向,也是深化“三进”原则的现实抓手,其目的在于切实提高育人实践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能够形成运行有力、成效显著、系统完备的育人实践体系,为促使大学生有效接受党史资源提供重要保障。其一,坚持全员育人是增强党史教育主体广泛性的客观要求。党史教育包括“教育者”和“受育者”两大主体,实践过程中既要解决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要处理好其与专业教师、思政工作负责人的关系。只有不断要求“教育者”强化党史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育人责任的担当,推动“受教育者”增强参与学习党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认真领会党史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才能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其二,坚持全过程育人是增强党史教育时间延续性的客观要求。发挥党史的育人价值,要求做到全时贯穿育人整体过程,一方面,要将学习党史贯穿到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使党史的育人效果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保持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将学习党史贯穿高校育人实践全过程,不仅要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书本教材,更要融入课外教学活动、融入社会实践,打造全时性、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其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是增强党史教育空间覆盖性的客观要求。高校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拓展育人空间,注重育人实践的浸润性和覆盖性。一方面,关联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多个维度,实现协同并进、综合融通的全域性育人景象,通过各种活动并举,发挥各个载体、各个组织的协同作用,让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处都充满着学习党史的气息;另一方面,围绕着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重点,通过挖掘和分析党史的科学内容和时代要义,加强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局,实现育人内容和效果的整体性。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党史教育的导向性。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是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最终目的,是将党史融入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践的本质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党史教育的基本目的和价值遵循,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实现高校育人实践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一,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增强党史教育内容的导向性。育人实践导向性的彰显必然要求育人内容的选择有明确的主题,党史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其科学要义和基本特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相联通并增强内容选择的导向性,这也是推动大学生更好接受党史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前提。其二,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增强党史教育过程的导向性。党史教育过程的导向性的彰显和增强,也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鲜明主题,在发扬党史育人价值的全过程中解决好培育什么样的人、怎么育人等课题。如以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总抓手、培养大历史观作为切入点、培植家国情怀作为粘合剂等。其三,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增强党史教育结果的导向性。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必须要避免出现流于形式、生搬硬套等问题,要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就必需明确育人实践最终结果的价值取向,包括是否增强了大学生对党史的了解和领会、是否提升了政治觉悟和理论信仰等,这一切的实现必然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展开。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