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廉洁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在全面从严治党进入第10个年头,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进入新阶段。新时代的廉洁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思想一脉相承。
据《史记》记载,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治理境界:春秋时子产治理郑国,通过严密的法律和监督机制,达到为政“不能欺”的境界;战国时西门豹治理邺县,通过设置严厉的法律制度,达到为政“不敢欺”境界;春秋时孔子的弟子宓子贱治理单父,将孔子所倡导的仁义忠恕与治理之道相结合,达到为政的“不忍欺”境界。西门豹的“不敢欺”、子产的“不能欺”与宓子贱的“不忍欺”,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方略中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既表现出我党的治国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接续,又反映出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执政智慧的自觉传承。
古代廉政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中华文化印记和中华民族特色的谚语典故、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承载。主席总书记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不仅增强了其语言的感召力、说服力,更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
主席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十八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主席总书记就借用“莫用三爷,废职亡家”这一清代流传甚广的谚语来说明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告诫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廉洁修身,还要廉洁齐家,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配偶、子女和司机、秘书等身边工作人员,否则便会“废职亡家”。
中国历史上的治国之道在于礼法合治、德主刑辅,而为政之要则在于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已修身。道德人格的形成生发于内心,琢磨于行动,浸润于日用,熏习于环境,这个过程就是文化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伴随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而不断丰富。《意见》中提出的廉洁文化建设的路径,正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用积极健康党内政治文化引领廉洁文化建设。如此一来,民心所向,众志成城,必将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现如今,加强新时期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廉洁文化建设在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托廉洁教育阵地等多种鲜活的形式,融入到部门、行业、基层治理之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导向、行为约束、环境净化的功能。
综上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厚植廉洁奉公文化基础,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汲取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北京三月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在新时代廉政教育展厅的建设中,充分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廉洁文化资源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把对党员干部的软约束,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及人民群众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创造、实践所形成的关于当今社会思想、制度、行为和社会文化的总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丰富与发展新时代廉洁文化的内涵,为推动当前廉洁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全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中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社会氛围,必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